考试大纲变化
与去年地理学科《考试概要》相比,2007年高考考试地理考试大纲在考试能力需要、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题结构、题型示例等方面没变化。
考试范围覆盖全方位 复习突出基础主干
地理考试概要考试范围沿袭传统的四大多数: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四大多数考试知识点基本覆盖了初中、高中八本教程的全部内容。
近年来的高考考试地理考试试题,都是以抽样考查常识、全方位考查能力为其特征。因此,考生在后阶段复习中,应付照考试大纲,对照教程,看重入门知识(包含原理、定义、事实)和基本能力(包含技能、办法、思路),与基本理论和看法的学会和理解运用,并在学会地理入门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和办法的基础上,培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质的习惯。
地理主干常识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自然地理:(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以日照图为主要信息载体,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剖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2)大方运动(等压线图的应用剖析);(3)气候形成因子、主要气候种类的特征、分布规律、气象灾害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具体剖析;(4)河流水文特点剖析和水能资源的开发借助;(5)海水的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相互影响;(6)地质架构的基本种类及生产、日常的应用;(7)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8)地域分异规律等。
人文地理:(1)人类各种生产活动的区位选择、区位原因剖析和评价;(2)人地关系出现的问题、导致的影响、产生是什么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渠道;(3)人口、文化和旅游的有关常识等。
地区地理:(1)地区空间定位;(2)地区自然地理各要点的特征描述和剖析;(3)地区内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进步方向;(4)中国国土整治。
四大目的三级需要 复习重在能力培养
考试概要在考核目的中,明确提出文科综合考试的四项考核目的,针对考核目的,大家应有针对性地复习,其根本点在于培养灵活运用常识的能力。
获得和解析信息。地理高考考试考试试题中,提供信息的载体多种多样,但无非是文字信息、图像信息、表格数据信息等,且多数高考考试题目的信息,是考生平常练习少见和教程以外的信息。
在平常的练习过程中,要对地理考试试题的不同载体提供的信息准确提取,如对题组类的选择题,必须要有两次提取信息的过程,即:第一对提供的图文背景材料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剖析判断,依据信息激活头脑中的常识获得解决问题的初步思路,再针对题干中的具体问题进行选择。
同时还应该注意不同题干对某些原有信息提供条件的修改和重新设定条件,注意题组中的几道题目间的某些因果联系和同一信息的反复借助。
调动和运用常识。考生经过几轮复习后,头脑中已经储存了很多的地理常识,在后阶段的复习中,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然地理重在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人文地理重在原理和观念的运用和打造,地区地理重在地区空间的定位和地区特点剖析,对某一方面的问题形成肯定的思维模式和答卷的基本“公式”。
描述和阐释事物。在规定的时间里,需要考生正确用地理学科的术语表述地理事物的现象,描述和讲解地理事物的特点,用书面文字的形式完成各种问题的解答。
因此,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常常回归教程,尽可能借助教程中的语言组织答案。由于教程中的叙述和文字描述是相对科学和完整的,对某一问题的解答,应语言规范,书写有条理,准确地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描述。
论证和探讨问题。考生在后阶段复习过程中,不可以一味地很多做题,要擅长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总结、比较、概括,并运用宽广的地理常识、理论和有关学科的常识和理论,对问题进行探讨甚至质疑,培养我们的革新思维。
十三大地区八个国家:复习重在地区定位
考试大纲中,世界地理沿袭了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的分区办法。对于世界地理的十三大地理分区和八个重点国家,考生除去全方位学会各区和各国的地区特点外,地区定位特别要紧,依据经纬度定位、依据相邻的地理事物定位、依据地区内特殊的地理事物定位是大家进行地区定位的常用办法。
在复习中,左手图,右手书、题,做到图不离手,是帮助大家熟练定位的有效办法。
中国概述和分区:复习重在深入细化
考试大纲中,中国地理的需要相对世界地区要更具体和细化一些。因此在复习中,应将初中四本教程与高中的选修(二)的国土整治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将地区定位和地区特点的剖析与地区人地关系等常识落实到具体的、较小范围的地区中,如一个具体的地形单元、一个流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