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题若即若离 近年来高考考试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但并非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如何写就如何写,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不然,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譬如上海2007年高考考试作文题《需要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需要、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避免:要加大审题练习,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特别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剖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 入题千呼万唤 入题慢,废话不少,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非常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没办法展开。避免: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探寻不足,总结经验。 扣题蜻蜓点水 有些考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字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有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如此得分自然不会理想。避免:在行文时牢记考试大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需要,根据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有关叮嘱及传授的办法。 立意平庸病态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其他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些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让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些学生在《倘若记忆可以移植》中如此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因为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考试作文思想健康的需要,减少了作文品位。避免: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选材陈旧苍白 有些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少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看法+例子+结论,缺剖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什么地方算什么地方,凑够字数为原则。避免: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中三年级这期间里继续采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 语言艰涩难懂 有些考生喜欢用缩写、英文单词、互联网语言,其实这是要冒肯定风险的。有些阅卷教师对这种语言非常反感。高考考试大纲对于作文的需要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可能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需要或少用互联网语言。避免:平常写作时尽可能不用互联网语言或少数人才了解意思的语言。 形式千篇一律 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只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却发现,形式革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特别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要由于形式的不适合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避免:运用题记、后记、演讲搞、采访记录、日记体、信件体、小标题等新奇形式来解释思想,表达意旨。 文体似是而非 有些学生写的文章仿佛是四不像的文体,因而阅卷老师很难了解、把握如此的文章,判分就存在争议。所以,一般说来,文体还是明朗为好。避免:就高考考试作文而言,最好多用记叙文(夹叙夹议)、散文(记事、抒情)、议论文3种容易见到样式,少使用或不需要诗歌、戏剧、文言等体裁。 结篇虎头蛇尾 有些学生因为没分配好写作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些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状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置。由于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第一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避免:考生平常要练习自己在大约45-60分钟内可以写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后交上的作文无论怎么样都要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 卷面乱涂乱改 目前是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就会丢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无疑会干扰分数。大家都有如此的感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很难辨认的答题,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高考考试作文偶尔出现一两处错别字无可厚非,假如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觉得语文基础太差,得分也会大优惠扣。
2008年高考考试作文对错别字需要更高,有些省已经规定,每错一字扣一分,应予以特别看重。避免:培养好的书写习惯,不会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