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阅读题 做文言文阅读题,第一应付文段用心精读一遍,文段后的注解总是有提示用途,也要加以关注。文段中出现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有的生疏,可以暂不去管它。 大家在大脑中应迅速存贮以下信息:文章主人公的生活历程、官运仕途、从政营业额、人品性格与其他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可以在试题上圈点勾画),但大家假如做完其他题再考虑信息筛选题与剖析概括题,又需要重读选文,浪费时间费力。 同时,剖析概括题无论是正确的一项,还是错误的一项,错误的只在一小点,换句话说,选择项中绝大多数剖析概括的内容都是正确的,这就大大能够帮助大家理解阅读文段,能够帮助大家理解解答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与信息筛选题时所应该学会的具体的语境。因此,精读原文之后,接着大家就应该趁热打铁,从后往前做题,这就是所谓的自下而上原则。 办法: 1、文言实词题词性法 解答此题,大家可以析字形,明字义;可以将给出的词义代进原文,通顺就对,不通就错;此外,大家还可以通过分辨实词的词性来解答或排除某一干扰项。大家都知道,汉字的词性不同,字义也就不相同,大家可以运用这一特征来帮助解题。 2、文言虚词题代入法 课外常识是课内常识的拓展和延伸,学会了课内要点,尤其是学会了18个文言虚词的使用方法和意义,大家就能在解答考查文言虚词这一小题时自如地运用代入法。高考考试考查文言虚词的题型绝大多数是将每一个虚词都放在两个句子中加以比较来考查其异同,并且一句是源于原文,一句是源于中学课本。答卷时,可以先从课内的那一句入手,把这句中该词的使用方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讲解,看是不是通顺,通那样使用方法就是相同,不通则不相同。 3、信息筛选题排除法 依据陈述对象可以排除干扰项,确定答案范围: 在人物传记类文言文阅读选文中出现的人名不止一个,而大家在答卷时需要熟知的只是题干中的这个人(也会是两个人)的行为举止,此时大家可以参考主人公来做初步的筛选:把罗列的句子中不是这个人所说所做所想的句子排除,相应的,包括这个句子的选项也就能排除去。 4、剖析概括题对照法 此类题叙述或剖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可能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所以,对句意的理解,大家就能先通过对照,找准选项中与原文的不同的地方,之后,把很难区别的地方向原文词汇上靠,找到对应的词语,看看人物事迹的叙述注意是不是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不是准确、人物性格是不是准确等,同时,主旨性的选项要结合全文,重点剖析议论的语句要总体把握文意。 2 翻译题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办法:直译和意译。这两种翻译办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量文意相对。直译有哪些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依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可能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量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肯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汇的地方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有哪些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可以字字落实。 具体办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 但凡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与古时候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比如:《晏子使楚》中的楚王、晏婴、晏子等不需要翻译。 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寡人反取病焉的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本句的意思就是我反而自讨没趣。(《晏子使楚》)又如: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中的而是连词,可不译,整句意思是子猷与子敬都病重,子敬先死去。 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如《桃花源记》中率老婆邑人来此绝境,老婆一词是老婆、儿女的意思;(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如《人琴俱亡》中语时了不悲,翻译为:(子猷)说话时候完全不悲伤。 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语替换古时候词语。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比如《人琴俱亡》中何以都不闻消息,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意思是为何。 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子猷问左右(人琴俱亡))中的左右指的是手下的人,左右对曰(《晏子使楚》中的左右指的是近臣。 3 关于虚词 虚词辨别的几种原则: 1、前后同则同。 假如相比较的两个文言句子中两个虚词前后的实词的词性或短语的属性相同,那样这两个虚词的使用方法一般是相同的。 如: 者①求者后肩相望。②惟有饮者留其名。者的前面分别是求和饮,而这两个词都是动词,大家就可据此初步断定这两个虚词者的使用方法是相同的。假如你对此断定不放心,也可以再看看者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者的后面是后肩相望和留其名这两个动词属性的短语。因此,大家可以确定①②中两个虚词的使用方法应是相同的。 2、前后异则异。 假如在解题过程中,发现虚词前后的实词或短语的属性不完全一致,那样这组虚词的使用方法就大概不同。遇见这样的情况时必须要灵活运用别的办法来辅助断定,譬如联想教程上类似的句子,或联系上下文将它翻译出来,或用排除法等。 如:于⑤若季子不礼于其嫂。 ⑥师不必贤于弟子。 于的前面分别是动词礼和形容词贤,其词性不相同,而虚词于的后面是其嫂和弟子这两个名词属性的短语。那样,该怎么样断定其使用方法是不是相同呢?此时,大家就要联想到师不必贤于弟子是教程上的句子,这一于是是一词多义,在这里讲解为比,而若季子不礼于其嫂若讲解为比就句意不通了。因此,可以确定⑤⑥两句中两个虚词的使用方法应是不相同的。 3、特殊状况特殊处置。 假如遇见所考查虚词的句子是特殊句式时要特殊处置,不要套用上面的办法。譬如说是省略句,即虚词前后的词汇有省略现象,这就需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不要不补充完整就来断定。同样,假如遇见宾语前置句式也要按宾语前置的规则来处置。还有就是假如遇见所考查虚词前后的实词有活用现象时要以活用后词性为准,不可以以活用前其本身的词性为断定依据。 譬如:以 ⑨竞绐以他事辞去。⑩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以的前面没对应的词,这只有看以后面的词或短语的属性了,虚词以的后面分别是他事和小。这两个词从表面上看来其属性是不同的,一个名词性短语,一个是形容词,但实质上是一致的,由于小在这一句中活用为名词。因此,大家可以确定⑨⑩中两个虚词的使用方法应是相同的。 这种避虚就实法只不过用来解答高考考试文言虚词考试试题的一种秘方,不是一剂能治百病的药,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因此在考场上用这种办法,必须要小心。在此,我再重申一下这一秘方的使用方法:一般在解答这种考试试题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用这一秘方或许会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成效。这种秘方的忌讳是:对文言素养较好的考生要遵听师嘱,不可以为了图便捷就照方抓药,不然就会中毒或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