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掌上高考 > 高考资讯 > 最新资讯

2019高考考试论述类文本阅读五种方法及正确答卷方案

来源:www.dpnrrd.com 2025-08-12

最新资讯

  剖析近五年高考考试命题,语文试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悄然在发生着变化。假如说之前在语句对照的层面就能做对选项,那样目前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对信息与说理性进行甄别。因此了解文本是正确答卷的第一步,下面是给大伙带来资深语文老师的了解文本类阅读的五种方法及正确的答卷方案。  《考试大纲》需要:  阅读中外论述类文本。知道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论述类文体的基本特点和主要表达方法。阅读论述类文本,应重视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剖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办法。  1.理解B  (1)理解文中要紧定义的意思。  (2)理解文中要紧句子的含意。  2.剖析综合C  (1)筛选并整理文中信息。  (2)剖析文章结构,总结内容要素,概括中心意思。  (3)剖析论点、论据和论证办法。  (4)剖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看法态度。  考试大纲列举了论述类文本的种类,包含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考查的内容包含文本中要紧定义与句子的内涵,也包含文体的基本特点与主要表达方法;既有论点、论据与论证办法等静态常识的考查,也有说理性与逻辑性等动态剖析的考查。  命题思路与考试试题的考查角度,倒逼大家的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备考方案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在教学与备考的过程中,了解文本成为最基本的需要,不只要了解浅层次的定义与语句,还要剖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剖析中把握核心内容与说理思路。  了解文本是首要条件,文本阅读要强化几种意识方法。  01整体感知意识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文本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本要素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它是阅读者着眼于全局,通过我们的主观认识,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语文常识和语感,对阅读材料进行宏观的理解。新课标强调指出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应起到理解内容、明确主旨有哪些用途。  要引导学生以文章的语言表述为抓手,在阅读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思路,将文章前后进行比照、勾连,总结出文章大意。这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操作过程。整体感知的直接体现就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概括准确是整体感知正确的表现,是深入解析的基础。譬如2017年高考考试全国课标乙卷中使用了气候正义的文段,读完此文段,需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本的主要内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论述气候正义的内涵。有了方向正确、内容适当的整体感知,文本的深度解析就会有积极的意义。  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的环节,对以往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面面俱到肢解式的模式剖析是一次革命,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贯彻与落实。  02结构思路意识  以往对于论述类文本,阅读时极少关注文本的组成,总是孤零零地剖析某个语段或某个语句;极少注意语段的数目,更不剖析语段与语段之间的关系。统观2014年将来出目前高考考试试题上的论述类文本,文字量在千字左右,由四五个语段构成,总是是总分总结构或者总分结构。  关注文章的宏观结构,要有层次意识,文章有几个语段,可以分为几个层次。譬如2016年高考考试全国课标乙卷关于殷墟甲骨文研究的文章,共有4个语段,第1段是总说,界定了殷商甲骨文的定义,概括了殷商甲骨文发现的影响。后三个自然段是分说,从证实商王朝的存在、引发了中外学术界的挖掘和做中国文字学的改造三个不同角度论述了殷商甲骨文发现的意义。  再如2016年高考考试全国课标丙卷的论述类文本节选自《历史中的文学和文学中的历史》,共有4个语段,是总分总结构。第1段明确提出看法:文学中有历史;第2段的论点是神话传闻可以暂当历史;第3段说《山海经》也有史学的成分在;第4段总说,辩证剖析历史与文学的关系,文学中可以挖掘史料,但有的文学不是历史。  知道了文本的结构思路,就能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核心内容,对基于整体感知的文本理解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03逻辑关系意识  一篇论述文,主体部分(即分说部分)可以是并列结构,也可以是递进结构。并列结构的几个语段,其内容是并列的,总是从不一样的角度提出分论点,每个分论点是不可以互相包容的,在陈述的过程中要分条列举,不可以随便合并。若是递进结构的内容,前面文段的内容就能总结入后面语段的内容,前面的内容是对后面内容的铺垫或者导入。  譬如2015年高考考试全国课标甲卷的论述类文本《艺术是什么》,第2段的看法是同意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第3段紧承此内容论述文本的召唤性需要同意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后一段是在认同前一段看法基础上的进步,是对前一段的深化与具体化,论述了同意者为何是艺术创作的主体如何完成艺术创作的问题。  当然,除此以外,还可能是正反对比关系。对两种信息与有关的语句要深入剖析,注意其实质性的不同。  04语句剖析意识  要有一句话意识,即句末点号的意识。要有解剖一只麻雀的决心,剖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论述性文本篇章与句群内部容易见到的逻辑关系有:提看法、作讲解(证)、呈并列、承前文、结看法、再递进等。即首句提出看法与话题,紧接着作讲解或举例证明,讲解说明的语句总是呈并列结构,证明之后承前文话题提出话题或新内容,最后总结上文,强调看法。在阅读练习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剖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如:  ①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②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作为最重要目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将我们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③譬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达成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第一满足进步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进步需要,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要之上的奢侈排放。  ①句提出看法,从空间维度看,气候正义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②句紧承上句,提出公平原则应是每一个人应该遵守的。③句举例说明发达国家应该怎么样维护公平原则。通过内容与逻辑关系的剖析,第三句是对第二句的具体阐释,关系更为紧密,划为一层做合适。本段三句有两个层次,提出看法,然后论证看法。  有了如此的剖析,就能明确①句是看法句,②③句是讲解句,②句从理论的角度讲解,③句从事例的角度讲解,而且③句用事例论证②句的看法,不是论证①句的看法。  05信息转述意识  假如说前四种意识是解析文本的过程中需要拥有的意识,那信息转述意识就是解题需要强化的意识。高考考试考试试题的选项设置都是在信息筛选与综合的层面上做文章。第1小题选项的信息相对集中,基本能在某一段找到信息源,已经不再是原句内容的调整了;第2、3小题的信息源就不集中了,可能涉及两段或者三段的内容,需要在概括信息的过程中有信息转述的意识,不然不可以顺利得出正确选项。  如2017年高考考试全国课标丙卷的论述类文本《留住乡愁》的第3小题:  3.依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能留住乡愁,就大概防止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假如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要。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不是千篇一律的。  第3题考查的是依据原文所作的判断正确与否,答案是B项。选项的表述与原文相差不少,选项与原文语句的机械对照已经不可以落实。只有了解文段,了解语句,才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如A项,判断依据主如果在第①段。第①段,作者先鲜明地指出当今乡村城镇化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少过去叫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大家多少有如此的担心;迅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是否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该问题的本质,就是所谓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然后,作者提出应付这个问题的方法通过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留住乡愁。A项内容是压缩性的信息转述。  当然,信息转述不止是语句的压缩或者内容的阐释,还大概是逻辑关系的调整。有了正确的整体感知,剖析了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信息的归类与合并的辨识性操作,信息转述就容易了。  结语  论述类文本阅读,做题前需要完成整体感知读出论题,读清看法,理清各段各层大意。不然就会缺少整体感、大局观的支撑,错误率会非常高。同时,强化剖析意识,特别是剖析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弄了解内容的层次。最后,潜心读题,并将选项内容放回原文有关信息区仔细地核对,衡量选项的信息与原文信息是不是等值。

热点专题

  • 华中师范大学2025年在京招生专业介绍选考科目需要
  • 高中三年级怎么样逆袭成功
  • 高中化学失分最紧急的实验简答卷专项总结!

[]2025全国两会主要议程

[]2025年天津高考考试考